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九章 应对 (第4/7页)
的待遇了。 至于蔡教授说的独立实验室,更像是一张画饼,杨锐要拿到它的难度,远远比共建实验室大的多。 甚至蔡教授自己,也是举棋不定。 其实,要是就成果和论文来说,这里一多半的学者比不上杨锐。 《细胞》、《自然》和《科学》三本期刊是科研领域的圣经,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条件,全中国一年也发不了五十篇,分到生物学领域,根本达不到十篇。 虽然这个位数的论文,基本都落在了中科院、北大或清华等顶级高校或机构名下,但这么些年积累下来,大部分的教授依旧没有机会或能力在CNS上发表论文。 就比如唐集中教授,他虽然在影响因子超过10。0的SYST-BIOL(系统生物学)发表过多篇论文,但CELL就是CELL,和SB永远是两个世界。 当然,唐集中教授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也有时代因素,改革放以前的中国学者,大部分偏向于发表中文期刊,此时的中文期刊也活的尚算滋润。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大学,也不是唯影响因子论的。 然而,再怎么看,《CELL》也是石破惊天的力量,如果杨锐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哪怕是大四刚毕业留校的小助教,他也有资格独立领导一间实验室。 现在差了3年,总归是让人心里拐不过弯来。 不过,蔡教授还是给了杨锐机会。 这已经是他不受传统、惯性和世俗的影响,所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但就目前来说,蔡教授还不想依着杨锐的话问下去,转而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