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六十章 迎难而上 (第1/5页)
康芳不用看就能猜?位置,讶然问:“他们能弄到江港花园的房子?一个地方上的rou联厂?” “谁知道,反正,人都往江港花园去了。”房内的女人手抚着家具,依旧是看来看去。 康芳心里一紧,问:“已经去了江港花园?” “可不是。” “你们不去?” “去干啥。” “看看也不坏呀。”康芳一个人不好意思去,就撺掇着其他几人一起。 商业局宿舍离江港花园并不远,两墙之隔,走路十多分钟就到。 康芳熟门熟路的从小巷子拐进去,习惯性的站在墙外张望了片刻。 84年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但人们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无论是单位的、房管局的还是集资建房的,都不容易。 这种不容易,倒不是金钱上的,尤其是单位和房管局的房,以后世的标准比例来看,都属于象征性的收费,一个月少则两三块,多则十二三块的租金,通常达不到单位职工十分之一的月收入。 集资建房是这个时代最高昂的支出,动辄一两千元的价格,令许多老职工都望而却步,甚至气的在报纸上破口大骂。 但实际上,经过几轮工资增加以后,84年的城市职工的月薪都已经达到了200元左右的标准,刚进单位的年轻人或许还拿不到这么多,但三四十岁的职工,月入两百多元的极多。 用后世的标准来看,此时买一套五六十平米的集资房,大概需要夫妻两人不吃不喝三个月的收入。 当然,相比双职工家庭,单职工家庭的负担肯定要重的多,但想办法借钱,也总是能借到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