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三章 高端 (第3/5页)
……哦,还申请了一个学校的项目,做了什么?” 看到后面,王教授的态度明显和缓了一些。 杨锐放松的道:“做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王教授复述了一遍,表情变的严肃了,道:“年轻人喜欢做研究是好事,好高骛远可要不得……” 杨锐一愣,赶忙道:“我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有发表在sci的期刊上。” 他理解王教授的态度变化,肯定是以为他吹牛了。 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是80年代才开始的,而分子机理的研究通常是一种纵向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在1984年,钾离子通道的分子机理是生物热点研究中的高难度研究,属于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在2000年以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世界性课题的研究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研究生们,选题的时候也会奔着热点而去,毕竟,热点容易被引用,热点也容易被刊载,想发表论文,这是一条康庄大道。 但在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性课题其实是存在畏惧之心的。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课题研究是一种竞争关系,尤其是基础学科的论文期刊都是公开的,某个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变成了热点,立刻就有无数的研究小组跟进。 虽然各个研究小组的选题可能不一样,但选题碰撞或者相交叉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在80年代,一般的中国学者根本不敢参与这种竞争,因为不等你把实验做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所,很可能已经把论文都发表了,这个时候,花费巨资的热点研究就变成了鸡肋,不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也就罢了,是否继续下去都变成了一个难题。 中国早期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