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七章 不服来辩 (第1/4页)
“重组DNA方法学,导致了DNA或基因克隆的发展,到70年代末,将短DNA片段插入到一个质粒或者病毒染色体中,进而在细菌或真核类死猪中复制的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了,之后,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实施基因克隆,以及该技术导致的分子生物学突破性变革的原因。” 杨锐说到这里,停顿片刻,又道:“我之前所做的一项研究,通过克隆突变基因研究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的论文,就是基于此设计的。” 底下原本有些蠢蠢欲动的专家教授们尽皆默然。 国内学者在《CELL》上的发表,就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杨锐发表的钾离子通道的论文,到了现在,就国内生物学界可谓是无人不知。 这样的论文,要是落给一名中年学者,那都是要被当做传奇来膜拜的。 丢给一名院士,都等于重新刷了一层金身。 杨锐写出了这篇《CELL》,自然是冲击力更强,只不过,杨锐的身份,稍稍迟滞了它的威力,让它未曾爆炸,而是缓慢的扩散着力量。 然而,课堂向来是教师们威力全开的地方。 教授在课堂如此,兼职教师在课堂亦如此。 杨锐的论文,在这个时候,足以震慑一切的牛鬼蛇神。 同时,钾离子通道的论文,作为DNA重组技术的高端应用,其学术难度,本身就让人不服不行。 原本想说话的教师,现在全都低下了头,乖乖的记笔记。 他们都是看过杨锐的论文的人,一些人甚至知道杨锐与理查德的科研竞赛的事,所以,没人想在DNA重组技术方面质疑杨锐。 一篇CELL几百几千字,最多再加个位数的图标,其中蕴含的信息,却是普通学者用一辈子都弄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