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四十五章 各有各的心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各有各的心思 (第4/5页)

吐出说道:“你说那些人是库页费雅喀人,可我觉得不像啊。”

    “不像?”雅尔哈和额鲁面色一凝。

    瑟尔丹怕雅尔哈误会,所以解释道:“雅尔哈兄弟,你也知道,我在前年六月曾跟着葛珊达(乡长)去木城见识过‘赏乌林’。库页费雅喀人我见过不少,可跟你说的那些人的穿着打扮不一样。”

    瑟尔丹所说的“赏乌林”,就是源自努尔哈赤时就开始的对关外边远少数民族所采取的纳贡制度。

    (自天命元年(1616年)起,努尔哈赤便开始派兵征讨赫哲人、费雅喀人,直至顺治元年才最后征服了整个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历时几近半个世纪。

    由于上述地区远离清廷统治中心,加之当地土著普遍以渔猎为生,民风强悍,不易管理,因而自顺治以后,对原住民的治理更偏重于怀柔和羁縻(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除了拉拢部分原住民等为官、编入八旗外,对其他人主要手段就是推行“贡貂赏乌林”制度。

    而所谓的“贡貂赏乌林”,其实就是“贡貂皮后赏乌绫”。这些远在兴凯湖北部,黑龙江干流和各个支流上,乃至库页岛上生活的原住民,按户籍将每年猎获的貂皮在夏季上贡给清廷派来的官员。

    举办“赏乌林”之处,设有临时行署。全是粗木搭建,所以叫木城。每年五月上旬,行署的官员就从三姓(今黑龙江依兰一带)都统衙门出发,坐船顺黑龙江向东北航行,至三千里外的德楞恩木城,此地就是行署衙门。等到了十月份,行署官员则坐船回三姓城,此地无人值守。

    截止乾隆四十八年,三姓都统衙门所辖赫哲、费雅喀共编二千二百五十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