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山东学政 (第7/10页)
那人,也自大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抱住了他。不用说,这人正是阮元的表姐夫兼儿时好友,和阮元一同读书科考的焦循了。 焦循看着阮元,也异常欣喜,渐渐竟要落下泪来,缓缓道:“伯元,你……姐夫是真没想到,咱们乾隆五十一年分别,这……这还差几天才满七年呢,你都是三品学政了……你……你真是了不起!咱阮家、焦家,也都有希望了。哈哈,总有那不学无术的人,说什么读书没有用,咱以后回了扬州啊,也给他们看看,什么叫三十岁的三品学政!伯元,姐夫真高兴啊……” 阮元看着焦循,却忽然想起来之前阮承信在京城时,和他讲过的焦循生活之事。 原来,焦循自父丧无法科考之后,母亲也不幸去世,连续的持服让焦循不仅无力参加科举,家境也日渐困顿。阮家虽然也时常接济焦循,可阮家本身也不宽裕,只能眼看焦家每况愈下。焦循也没有办法,多寻了几处私塾教书,以资家用,所幸其中有几家也是世代的读书人家,对焦循才学颇多认可,焦循才得以维持生计。 阮元走后一年,扬州大旱,焦循家的二百亩地,被乡间无赖借机勒索,出卖了一半多,却只得了十五两银子。就在此时,焦循又正好偶遇一位书商。书商手中有一套《通志堂经解》,这是一套清初由徐乾学、纳兰性德等人编订的儒家经典集解大全,收录了千余年间一百三十八种对儒家十二部经典(按: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称,此处无尔雅。)的注解著作。焦循一见即视为至宝,当时便想着购下。书商说眼看旱情米贵物贱,可以折价,但也需三十两银子才能购买。但就是这三十两银子,焦循筹了数日,竟找不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