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1章 白俄临时政府(一) (第3/8页)
就在众人觉得事情大概就可以这么处理的时候,招商局局长莫里循要求发言。在大家不解的目光中,莫里循问道:“何主席,这么做岂不是要终止出口了么?” 何锐点点头,“到底是钱重要,还是人命重要?东北又不是爱尔兰,我们不能一边救灾,一边拼命往外面运输粮食。” 一句话就让莫里循不再吭声。莫里循看得出,东北政府的官员们对于爱尔兰大饥荒了解很少。但是作为英国人,以及《泰晤士报》的专栏作者,莫里循可是很清楚当时的英国政府是如何处理爱尔兰大饥荒。 就如何锐所说,在爱尔兰大饥荒饿死人最多的时期,英国政府也没有停止从爱尔兰购买大量的粮食。至于爱尔兰人饿死几百万,还有上百万人口逃离爱尔兰,英国政府其实是乐见其成。 而何锐现在对应灾情的态度与当时的英国政府完全不同。莫里循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任何政府都必须解决灾荒引发的问题。这方面,莫里循其实颇为钦佩。至少在欧洲,就没有这样的传统。既然引发灾荒的并非是欧洲政府,救灾自然不是欧洲政府的工作。欧洲政府要做的只有维持社会稳定这一件事。 就如英国政府面对爱尔兰大饥荒,从头到尾的出发点只是维持灾荒下的英国稳定。爱尔兰人死了几百万,逃去海外百万,符合了维持社会稳定的思路,自然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 与之相对的,各国前来救灾的行动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极大厌恶和反对。有人说是外国帮助英国政府赈灾,削了英国政府的面子,导致英国政府的不快。身为《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莫里循本人并不认同。 英国政府其实不在乎外国跑来帮助救灾。真正让英国政府在意的是,一旦外国提供的赈灾行动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