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3章 海参崴人道主义行动(三) (第3/9页)
签字的谈判记录到新西伯利亚地区等待中央派来的同志。 这下谢瓦廖夫同志有些懵了。为什么要对方签字的谈判记录?有这个必要么? 然而党组织的命令是必须服从的,谢瓦廖夫同志不得不下车,因为火车不是专列,没办法等待谢瓦廖夫同志。他只能带了两名团员,乘坐马拉雪橇,冒着风雪跑了三天,才回到边境。 谢瓦廖夫同人认为需要非常多的手续才能得到对方的签字,谢瓦廖夫同志已经下定决心,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拿到带对方签字的会议记录。 一个电报发到对岸,对方居然立刻回应了。渡河而来的中国谈判人员冷着脸递上一份文件,谢瓦廖夫同志看完,在谈判记录上,都有中国人员的签名。尤其是在一些双方有分歧的部分,中方人员还做了注释。或者是‘语言翻译问题’,或者是‘记录了气话’,做的十分认真。 在文件最后,有中方人员的签字。 谢瓦廖夫同志能理解,中方人员这是等着没走。这份心情倒是不错。然而那些注释则令谢瓦廖夫大大不快,写的这么细,一定是为了方便告状,指责谢瓦廖夫有错。 而中方人员也没有给谢瓦廖夫同志好脸色,完成了文件签收后,他就带着签收的收据转身离开。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看着中方人员的背影,谢瓦廖夫忍不住低声咒骂了两句。 中方人员没有听到咒骂,因为负责此事的物价局局长韩海涛也在心里面大骂呢。 作为前茶馆老板,又是物价局局长,党组织觉得韩海涛同志非常了解物价,又有着丰富的待人接客的经验,适合负责这次谈判。韩海涛自己觉得党组织的信任是有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