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下有颗大太阳_第103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 (第2/3页)

   “这家翻译公司已经相当成熟了,”李未末当时是这么说的,“有自己的资源和合作发行商。白手起家开一个新的,拉资源,谈合作商,找靠谱的译者,这些都不是我力所能及,也不是我喜欢干的事。”

    李未末对自己爱什么,擅长什么,能力到哪儿,愿意付出多少很有自知之明,他享受并乐于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字工作者。

    许多下海创业的人多少会受家庭和周围影响,比如开公司的下一代大概率选择接班,办厂人家的孩子会开更多厂子,高科技创投最开始至少也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就算自己家不做这个,也可能有其他亲戚朋友,人脉关系提供渠道。而李未末的爸爸mama,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家几口包括个别走得近的亲戚,全部都是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分布在各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李未末现在这样的工作已经是家里最“离经叛道‘的一个了。

    从那个年代,到时至今日很长一段时期里,如果没有遇到特殊情况,从小生活在公职人家的孩子很难离开稳定性高的工作,去发展需要自己全权承担责任和风险,还很有可能失败从而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的事业。

    高级一点的说法叫创业,在老辈眼里,就是个个体户。再做的不顺没赚到钱的话,基本等同于无业游民。

    江念蕊便是完成学业后按部就班留校做了大学老师,后来因为丈夫去世,考虑李未末的身体而换到了上海一家比较清闲的事业单位。而与她同系的学妹陈琪,则选择了自己创业,很难说不受家里做餐饮业的熏陶。

    李未末的爷爷奶奶是北方人,大学毕业分配后一路跟着单位去了北京,在北京生下李未末的父亲便就此在那儿落了居。唯一的儿子离世,媳妇儿带孙子回上海生活,老两口也从未考虑过换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