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5章 低调的奢华 (第1/4页)
看着上面卓立如峰,山岭叠嶂,瀑布急涌,遍山古木苍松,处处洞xue深秘。在这险峻的山岩峭壁之上,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民工,他们有的锤凿打石,有的用镐刨砂砾,还有的用简单的杠杆机械凿石开山。 这幅生动活泼的劳动图景,其题材就是久传民间的夏禹治水的古老传说,是现存最大的和田玉器,堪称稀世珍宝,国之重器。 当时皇宫里有玉作和如意馆,专门为皇家做玉,但如果有大型玉件要雕刻的话,则会把玉料送到苏州或扬州制作,因为那里聚集了全国最好的制玉工匠。 几个月后这块玉料又奔向千里之外的扬州,这一走又是三个月。历经七年零八个月,这块玉料的身上被雕琢上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是赞美乾隆是个像大禹一样的好皇帝。 梁海生笑道:“在二次进宫距离开昆仑山已过去十多年,到底曾经有多少工匠在它身上同时雕琢没人知道,但若由一人完成,最少需四百多年。” “如果把运送的工时算上时间将更为惊人,打造这座玉山,无论是花费的时间还是付出的人力,足以堪比大禹治水,如此劳民伤财,就连乾隆皇帝后来也觉得过意不去,在给这座玉山的亲笔题诗中告诫子孙,如果仅仅为追求珍玩,今后决不允许再做这样的事。后来更多的人称它为顶级国宝,因为在它之后,玉山的制作就此绝迹。” 鲁善工仔细研究过,眼前这块玉山可不简单,玉料从密勒塔山运到紫禁城后,乾隆决定用清宫内藏《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