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0章 一碗浆糊 (第2/3页)
,挑进去,一起这画就下来。必须用竹子,最好是老毛竹,更有韧性,先泡完拿刀削,再拿玻璃刮,最后用砂纸打,摸上去光滑得像玉一样。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处理完工具整整两天,看着最趁手的工具,有种满足感,它们是战场上最亲密的战友,值得信赖的好伙计。 “然后是……调浆糊!” 要说继承刘二寡妇手艺中,第一秘方不是别的,就是如何调浆糊。千万不能小看一碗浆糊,乃成败之关键所在。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裱件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糊好坏。既粘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这才是高手的独门秘方。 早在唐代匠人就意识到浆糊的重要性,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强调:凡煮糊必去筋。并提出在浆糊中掺蜂蜡,达到密润,加入薰陆香末,既去虫又牢固的做法。 明代周嘉胄《装潢志》中专有一节讲治糊: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 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锤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常换水可留数月,用之平贴不瓦。 周密《志雅堂杂钞》说:粘经缝用生糊,乃是用生豆研极细,以水生调粘之,即不用熟者。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则讲:古法用楮树叶、飞面、白笈末三物调合如糊,以之粘接纸缝,永不脱解,过如胶漆之坚。 各朝各代高手都有自己的秘方,就是为把浆糊调好,可见其重要性。鲁善工拿起准备好的一大袋面粉,打开口,轻轻倒入锅中。 澄面!专门制作食用点心的精面粉,在出厂前已提炼除去面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