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博物馆_第126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6章 (第2/3页)

就是在用脚尖着地的瞬间,感知地板下面的情况。

    脚尖着地,就是敲击地板的一个过程,通过回音,来探知地板下面的情况。

    张俊平伸手抱住青花大罐,想要把它抱上来。

    青花大罐给张俊平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好重。

    青花大罐个头不大,却足有上百斤。

    这是一个青花带盖大罐,张俊平通过釉色,初步判断这应该是明代的物价。

    不过现在不是研究青花大罐的时候,还是先开宝。

    青花大罐里明显装了东西。

    轻轻打开青花大罐的盖,里面居然是一枚枚黑漆漆的银元,这让张俊平有些失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银元变黑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简单来说,银元的变色会经历五个过程,白→黄→棕→蓝→黑。

    张俊平随手抓起一把银元,这玩意不值钱啊。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银元发行的也是非常混乱。

    各地军阀,甚至一些商人都在制作发行银元。

    “咦?”张俊平突然眼睛一缩,盯着手里的银元看了起来。

    这不是民国流通的银元,而是光绪元宝银币,我国最早的银元,广东钱局铸造的机制币。

    张俊平手里这几枚银元,都是第一批银元,七钱三分的银元。

    当年张之洞有感各国洋银在国内肆意流通,掠夺国人的财富,于是铸造机械货币,以抵御洋银。

    一开始,张之洞定下了良币逐劣币的计划,当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是七钱二分的洋银,为了驱逐这些洋银,张之洞专门铸造七钱三分的光绪元宝银币。

    结果,良币并没有驱逐劣币,反而因为第一批光绪元宝银币,含银量高,商家不舍得用,纷纷收藏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