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经天纬地_第三章:南中地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南中地区 (第1/5页)

    南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地域名称,泛指如今的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也包括今天老挝和缅甸的一部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即使到现在,也是民族成分最为复杂繁多的地区。

    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最早进入这一区域是在秦代,史书有开辟“五尺道”,经略西南夷的记载;汉武帝年间,拜唐蒙为都尉,开郡设府,正式开始逐渐地把南中地区,并入中原版图,管理地方。

    到了汉末三国年间,南中地区设有牂牁(读音:脏科)、越巂(读音:越西)、朱提、建宁(原名益州郡)、永昌五郡,后来诸葛亮平南中后,又分设了云南、兴古二郡,总称南中七郡。

    南中七郡中牂牁、越巂、朱提和建宁,归化较早,其聚居蛮人,被称为“熟蛮”,也就是相对开化,有一定农耕文明的少数民族;其它几郡地区的南蛮人,则被称为“生蛮”,属于未曾开化,以渔猎为生,甚至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

    当然,以上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整个南中地区,虽然属于益州的管辖范围,却几乎与中土格格不入,仅泸水一江之隔,南北的情况就大不相同。

    南中各郡的太守,在东汉时代,少有汉人担任,大部分是地方蛮人大族或部落首领出任,说是郡县制管理,实际上与分裂的各个小王国没什么两样。

    每个郡之下,所设置的县,其县长也基本是某一支蛮族势力的领袖担任,等于是郡之下的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