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9章 招人 (第6/7页)
往丹阳寻访与铸造铜器铁器有关的匠人,后者则带着这些时日明察暗访的信息调研,由吴邦德陪同,面试选人。 从纤夫里挑人,是郑海珠一开始就定下的方案。 纤夫这个群体,很像戚继光当年相中的矿工,身体素质好,协作性更突出,个人表现欲不强,服从指挥,在集体中就像工蚁似的吃苦耐劳。 而选择纤夫队伍里的山东流民,则是那日河边茶摊一席谈后,吴邦德给郑海珠出的主意。 吴邦德告诉郑海珠,大明的东部沿海各省,山东的天灾烈度,远胜南直隶和浙江福建。 受灾的山东人,主要出路有三条,一是往登来方向去投奔亲友做买卖,甚至出海走私贩货,二是南下,来到江南卖苦力,三就是学着陕西那边造反。 因此,大概率来讲,在镇江做纤夫的山东人,既没有经商牟利的活络心思,脑后也没长反骨,不会给主人带来危险。况且,这些人在极度的饥饿与疲累中,能一路撑到江南,本身也说明,身体皮实得很,不会因生病而白吃主家的粮食、干不了活。 郑海珠觉得,吴邦德这番分析,很有道理,简言之,这是个非常适合进入体制规训的群体。 经过三天的面试,最终,选定了五十个结实憨厚的年轻纤夫。 给落选的人发完误工费后,郑海珠望着纤夫们陆续远去的背影,转过头看着吴邦德,露出意味深长的笑。 “吴公子,那另外十个人,你都记下了?” “姑娘放心,人多的话,我不好吹牛,但区区十张面孔,在下还是能做到过目不忘的。” 二人说的,是十个有媳妇和娃娃的纤夫。 与由顾、韩两家出钱养作护院的五十个光棍不同,这十个人,郑海珠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