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市花缘梦(211-225) (第7/51页)
都爱我!”祺雯轻轻一笑道:“放心,大家对你都是极其专一的。不像你这么花心……不过,你是男人,花就花吧。谁叫你是我们一伙的主人呢?”大奇听后开心得要命。终于车子开到了城隍庙附近。大伙开始在城隍庙游玩起来。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宋代,原称淡井庙,因供奉华亭城隍,故又称华亭城隍行殿”。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当时的知县张守约移建于今址,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期间虽屡建屡毁,但其殿宇在建筑风格上仍保持着明代格局,整个殿宇宏伟,飞檐耸脊,气势庄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上海知县李纹重修庙宇,殿前建亭、将诰文勒石。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山门,并募集财帛建造牌坊一座,由新任知县冯彬题字“海隅保障”于其上。清顺治四年(1647年),城隍庙铸铜鼎一座,置于头门天井之中,上书“松江府上海县城隍庙通天永宝彝”,并刻有八十字的短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史彩捐俸倡修,由真君祠道士杨兆麟募化兴工,兴建鼓亭二所。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本地乡绅在庙东构建东园,凿池造亭,堆叠山石,将庙基扩大为十二亩六分。雍正十三年(1735年),住持募修一次。次年得诏免科。乾隆中叶,潘允端的豫园渐就荒圮,潘氏后裔式微,急于求售。群众以廉价购得,归入城隍庙作为西园,城隍庙庙基遂扩大为三十六亩八分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道会司葛文英募建城隍庙后楼。嘉庆三年(1798年),城隍大殿重修,设道会司和三十四司于两庑。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攻陷吴淞,五月十一日占领上海县城,侵略军在城隍庙盘踞期间,将内部设施抢劫破坏一空。咸丰二年(1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