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古代的杂货铺_分卷阅读18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84 (第2/4页)

受度的问题。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沉下心学习的。

    老安家的山药,或许是因为年纪还不大,或许是因为回去要当小老师,或许他真的很聪明,所以这三字经什么的,学的真心不慢。不过是三天的时间,就死记硬背的背下了正本书,虽然这书确实薄了点,可这样也已经很了不起了,让老肖忍不住感慨,这娃要是生在小富之家,有个靠谱的老师,从小开始学习的话,那说不得真的有考上功名的可能。可惜了,他是山民的孩子,天生在这上头就属于弱势。

    寒门出贵子听着很激励人心,可真做起来真的很难很难,做到的又有几个?就是大文豪苏东坡,不也到了年近三十才科举登第嘛。人家那好歹还是生在最重视文教的宋代,有官府出资的免费书院读书,有饿不死的基本条件在,都还是那么艰难和漫长,更不用说这些山民了。

    至于村子里的孩子?小的或许好些,即使顽皮的,也被大人教导着知道机会不易,多认真几分。可大些的多半都是家中主劳力了,有多少时间和心思能用在学习上,能保证按时来看字,保证以后大致能认得出来就不错了。写字?地上划拉的算不?若是用笔墨写到纸上,那不管大小妥妥全是鬼画符。没几家舍得花这些钱。反正他们也没有科举奢求。

    甚至有些觉得现在日子也挺好的,见识上不够长远的,连认字都只是随大流,现在记住了,谁知道过上十天半个月的还能剩下多少。甚至有些脑子本身就不聪明的更是如此了,估计老肖教一个冬天,也就能学会认自己的名字而已。

    至于大人?他们倒是想多用心,可养家糊口的重担让他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