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五十八、面条 (第10/10页)
细长长的,父皇别咬断,一气吃完,一口气吃完。” 武帝端着碗,再睨姬苏一眼,举起了筷子。 **************************************** 面条: “饼”是中华面条的原始雏形。北魏时期有了关于面条的明确记载,中记“水引”法:先用冷rou汤调和用细绢筛过的面,再“揉搓如箸着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 角抵戏:又称百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表演艺术。秦汉时期,盛行百戏。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 高絙:亦指高縆,指杂技中高空走索。:“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高承 :“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梁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元日:正月初一,我们现在称“春节”或者“过年”,但在古代却称为“元旦”。不过,不同朝代仍有不同朝代的称呼,先秦时期叫“上元”、“元日”、“改岁”、“献岁”等等;两汉时期则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时期又叫做“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期,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朝,就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了。从以上各朝各代对“春节”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春节”在古时候叫得最多的就是“元日”或“元旦”。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元旦,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阳历一月一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