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66章奇迹--都江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奇迹--都江堰 (第2/4页)

抬高,水患进一步加剧。而灌县西南的玉垒山又阻碍了江水东流,每当夏秋洪水来临时,就会出现东旱西涝的局面。

    在了解了当地的水情、地势的实际情况后,李冰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治水方案并着手实施。要治理岷江水患,最重要的是疏导水流。李冰的解决办法是,将玉垒山凿开一个宽20米的缺口,称为“宝瓶口”。由于被分开的玉垒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末端状如大石堆,人们便称之为“离堆”。为进一步地疏导江流,李冰在江心筑造了分水堰,把水流一分为二,迫使其中一股水流流进宝瓶口。在筑堰分流的过程中,李冰创造了竹笼装石做堤堰的方法。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犍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犍尾堰就是都江堰在唐代之名。巴蜀之地生产茂竹,用这种方法筑堤可就地取材,方便施工、维修。而且,层层累筑的笼石,既可防止堤埂断裂,又能利用时间缝隙起到减少洪水直接压力的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堤堰溃决的可能性。

    分水堤因前端开头状如鱼头,便有了“鱼嘴”之名。鱼嘴迎向岷江上游,将奔涌而来的岷江分为了东西两股。东边一股为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过了宝瓶口,水流又被分成许多沟渠河道,形成一个交错纵横的扇形水网,浸润着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