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一场惊涛骇浪就此酝酿 (第2/6页)
秦昭襄王的亲信也朝不保夕。 为了减少和宣太后等人的摩擦,避免秦国政局的动荡,秦昭襄王决意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于是,秦昭襄王整日深居宫中,“甘心”被权臣贵戚所包围。只有在国家重大事件,非要大王出场之时,才勉强出去应付。 反观当时的战国局势,活跃在战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谋士说客多如过江之鲫,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分。有的人确有其才,能够让国家在政治上左右逢源,在军事上百战百胜;有的却只是徒有虚名,甚至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到处骗取钱粮。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有三寸不烂之舌。没有这个长处,很少人能够接受他们。恰如白起,不善言辞,不懂政治,如果没有魏冉的举荐,即使再有才能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因此,一时之间,不只是秦王,许多秦国上层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对来自诸侯各国的宾客辩士并没有多少好的印象,以为其中无信者居多。也正是这个原因,魏冉才会在半路上盘查王稽等人,让范雎对他生出了更大的嫌隙。 范雎也知道秦国此时的情况,所以对于前途之多艰,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秦国的未来、秦王的命运,就在一次又一次与范雎的失之交臂中不断地浮浮沉沉。 范雎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秦王召见,并受到重用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王稽。 因为王稽此人,在秦国的地位,相比一般的王公大臣,实在是微不足道,派他出使魏国,足可见秦国对于魏国的轻视程度。王稽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近秦王。 范雎也知道这个情况,只是他不好意思点破。心中暗想,只要自己想办法走进秦王的视野,只要秦王能够开 (本章未完,请翻页) 恩相见,凭借自己的韬略智慧,定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