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王朝更迭_第133章荀子的强国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3章荀子的强国论 (第6/10页)

照秦国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如果赵王果真按照荀子的意见去做的话,临武君这种依靠嘴皮子,却没有任何实际才能的人岂不是没有了立锥之地?于是,临武君马上跳了出来,反对荀子的看法。

    当然,临武君也有自己的理由:“荀子那些都是莫须有的东西,收不到任何实际的效果,虚幻的事情是赵王不屑于做的。赵国用兵,更应该重视军队的强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军队取胜的关键,就是诡诈。什么是善于用兵的人?就要求其部署行动迅速,计划神秘,没有人知道他是从哪里出发的,当大军突然到来,别人只能感叹神兵天降。昔日的孙武、吴起等著名将领,就是利用这种用兵之法才能够无敌于天下。有谁听说过,依靠百姓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的?那不过是无知的统治者所喊出来的口号罢了。”

    不合时宜的军事思想

    由此看来,临武君和荀子的战略思想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荀子注重的是在宏观上把握战争,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临武君则把战争胜败的关键,归结于诡诈的兵法和精通战争的将领。或许人们可以设想,如果把白起放到赵国,姑且不论他是否能够横扫八方,单论他能否在赵国出人头地、被赵王赏识并重用,都是一个难以预料的事情。

    荀子正是预见到了这一点,因而对于将帅本身,并不是很重视。他认为,只有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反之,如果一国的君主昏庸无道,那么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只有崇尚礼仪和正义,国家才能够有坚实的基础;反之,国家就会紊乱不堪。因此,荀子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依靠礼治,国家才能够不断强盛,否则,国家就会日益衰弱。

    荀子从两个方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