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3章义行天下的墨子 (第6/6页)
事,一次墨子在由鲁国到齐国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旧友,墨子的满面尘土和枯槁的形容让这位朋友十分伤感,他说天下已经没有几个讲义之人了,劝墨子就此停止这种cao劳的行义活动。墨子却说:“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反叛精神正是墨子侠之精神的体现。 在墨子心中,义是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的东西。他认为人可以因为一言之争而杀身,因为这种争论是为了捍卫“义”,为义而死是伟大的。墨子重义轻利,这种品格也颇有侠者之风。在墨子看来,就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也绝不可以义换利。墨子有一弟子叫高石子,是卫国卿大夫,享受着卫王赐予的丰厚利禄,然而因为卫王始终不采纳高石子的主张,高石子毅然抛弃卫国的高官厚禄,到了齐国为官。墨子得知自己的弟子能够做到“背禄向义”,十分赞赏,并告诉他,只要合乎道义,就算被人诟骂也无所谓。 墨子是侠,但不是独行之侠。墨子心怀“兴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的崇高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几乎长年在外游说。几年的奔走呼喊使他深深感受到一己之力的渺小,所以在30岁之前,墨子就开始广受弟子,培养为墨家之义而献身的志士。在墨子的教导下,墨家弟子以自苦为乐,以救世为己任,成为“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墨侠。 墨家在墨子之后逐渐衰落,墨家学说几乎无人问津。然而时隔千年,如今,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走近墨子的世界时,我们仍能感受到一个侠骨铮铮的墨子。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897.html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