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69 不拆长城非好汉(大结局) (第8/18页)
而且草原上白灾、黑灾地不确定性,注定了他们仅仅依靠草原是难以从此安定地生活下去的。到那个时候,他们为了生存,唯一的选择,就是再度挑起战争,攻击我大明边塞。 臣想。在文化上、思想上,不断融合教化,使其与我汉人无异。经济上,至少要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他们才不会想着去劫掠别人。一亩地能养活一家子人,一亩草原连一匹马都养活不了,从完全的游牧向半农耕发展是必然的。 然而大草原受地理局限,除了少数河流区域。并不适宜改作农耕,否则只会变成一片沙漠,那么他们的耕地从哪儿来?大明不能把辽东、关内送给他们吧?那唯有向北去,那里有数不尽地肥田沃土。 臣的意思,堵不如疏,由我们大明地官吏和军队,引导这些游牧部族向北发展,逐渐从游牧向游牧和农耕并重的道路上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我们两族的融合。通商、同盟、婚嫁,渐渐的,他们就会被我们汉化,变成我们的一份子,再无汉夷之分。这个计划需时长久,却是最稳妥而且一劳永逸的办法。 皇上封臣为王,臣却自请出关远赴塞北,其实与此干系重大。与蒙古部落结盟。开拓北方草原,没有一系列经济、文教、宗教、政治措施跟进地话,是不可能筑固开拓的土地并且和蒙古人利益共享长久合作直至完全融合地。 然而建立城镇村落,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发展文教、兴起工商、移居汉人、屯田开荒,并且方方面面都涉及两族共处,派驻地官员哪怕是一位总督巡抚,那权力也是做不到的。而一位就藩地藩王,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以藩王临机专变之权,降之以威、许之以利、化之以文、推之佛道儒教、广布眼线喉舌、兴之农牧工商,数管齐下,大明边界,将可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