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83 (第2/4页)
没人开这个口,但都觉得,也只能是汉王担此重任了。 没人敢提到皇太子抚军之事。 此事不仅没有先例,而且容易导致天子与太子父子二人因兵权生猜忌——隔壁朝鲜国的靖安大君是怎么“功勋卓著”,又是怎么从准世子一跃而为监国世子,最后受封国王的,鲜明的例子还摆在那里呢!——谁都不傻,开这种口。 三种人选,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 首先勋贵,后头因功封爵的先不说,京中声名最盛的,就是“开国辅运”勋贵。 虽说大家都是勋贵,且已经按照公、侯、伯分了等级(子、男二级在定爵之时便已革除),内部细论还分一等公、二等公等,但,定鼎后因开国之功受封的,与尔后立下其他功劳受封的,到底有区别。 有开国之功,由上皇在宣武初年亲封的,爵位前头便有“开国辅运”四字。 只不过声名最盛、功劳最大,就代表着其实最受忌讳。 国朝的几回大案,牵连到最后,就是在治这些元从功勋的罪。 和宣武帝起于微末不同,乾圣帝幼年的时候虽然还处于宣武帝创业阶段,但那时宣武帝已经称王,有了根基,乾圣帝吃过苦,但已经是长于富贵。 容人雅量,乾圣帝不是没有,但是问题在于,领兵几十万,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轻易放心。 宣武帝为何在宣武中后期频繁掀起治罪大案? 还不是因为他的儿子们已经长成了! 元从勋贵的罪要治,可是仗也得大。 看看后期能被他倚重的都是谁? 懿文太子离世前,军中宿将以凉国公为首——这是东宫家的姻亲,已经能算自己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