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十六章 纪录片 (第4/6页)
错误的,我只能说,你不要打问,过阵子,你就知道情况了。” 方亚男不甘不愿的停下了询问。 到了大办公室,总编召集了几名台里有名的笔杆子,聚集到自己的办公室,道:“咱们临时组建一个专项小组,研究一下接下来的采访工作啊,接下来,我们重点进行的将是人物采访。被采访人的名字叫杨锐,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今年21岁……” “这么年轻?”一位咬着笔杆的笔杆子抬起笔杆子般的细长脖子,问了一句笔杆子式的废话。 总编点头,道:“年轻是年轻了一些,但成绩很出色……” 停了一下,总编道:“有传言说,这位杨锐,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几率不高,但是,提名大概是已经拿到了……我说了,他拿到诺贝尔奖的几率并不高……” “什么诺贝尔奖,******吗……” “提名应该是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吧。”总编不是很确定。 他再说什么都没人听了,几名笔杆子全都激烈的讨论起来了。 方亚男讶然抬头,她猜到了一部分,但怎么也想不到真相竟是这个! 在84年的当下,再没有什么主题是比为国争光更有新闻性的了。 看看许海峰受到的礼遇,就能从中窥到一丝端倪。许海峰作为中国奥运夺金的第一人,确实是成绩斐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拿到金牌的并不知许海峰一个人,他之所以拿到第一枚金牌的原因之一,是射击项目的排序更靠前,这种微小的差距,却产生了巨大的声望差异,也只有放在80年代的环境中,才能令人理解。 这个重新打开国门看世界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