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_第九十一章 从信牌到北海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从信牌到北海道 (第2/6页)



    赵新掏出包烟,散了一圈。等丁国峰给他点上,抽了两口,这才说道:“这次接完人,我打算先去趟北海道,再去长崎。咱们不能只守在这里闭门造车,得把贸易做起来。”

    吴思宇问道:“那边的情况你了解吗?”

    “不太了解,具体怎么样看看就知道了。这次去的目的就是先和虾夷人搭上线,然后再说怎么办。”

    “虾夷人又是什么人?”王远方问道。

    “他们也叫阿伊努人。岛国幕府那个将军全称是‘征夷大将军’,那个‘夷’就是指的阿伊努人。说起来,这些人才是北海道的原住民。”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听了赵新的解释,丁国峰好奇的问道:“你找那些人干嘛?”

    赵新扫视众人,继续解释道:“皮货啊。那些虾夷人手里的皮货多着呢,我们先从他们那里交换皮货,然后再去长崎和清朝商人交易。明白了吧?”

    说是要去长崎贸易,可赵新没有信牌,他也搞不到信牌这种东西。这就有点难办了。

    关于信牌的原委,其实要从康熙五十四年说起(1715年,幕府八代将军在位)。

    幕府为了阻止日益外流金银铜资源,规定每年赴日贸易的中国商船上限是三十艘,即南京、福州、宁波计二十一艘,其他如厦门、台湾、广东、交趾、暹罗、交留吧共计九艘。

    所有中国商船的贸易总额限定为六千贯,平均每艘船约一百九十一贯;每年棹铜(zhao,四声,划船用的,短的叫楫,长的叫棹。岛国商人把精铜熔炼成船桨的样子)的输出总量不超过三百万斤;限额内的中国商船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