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从信牌到北海道 (第4/6页)
过),换得“褒奖信牌”的话,也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进港。 他可没有这个时间!没办法,不给信牌那就免费送炮弹。 赵新想着想着,就开始歪楼。 他又想到接下来的问题,去了长崎可以跟清朝商人做哪些贸易? 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唐船的主要贸易商品是提炼出的金砂或是金锭。承担运输的郑家船队将这些金子运到印度的科罗曼德尔海岸进行交易,可获取20%~40%的利润。但当清朝完成统一,尤其是攻下了台湾岛灭了郑氏之后,幕府便立即停止了金锭的出口。 对于现在的赴日贸易的唐人来说,最吸引他们的还是铜。 (清朝那边把岛国铜称为洋铜,岛国则称为棹铜,意思就是将铜加工成细长的棹形用于出口。) 岛国负责加工棹铜的那家出口商叫“泉屋”,就是后世的“住友商社”;此外还有从事纺织品进口贸易的越后屋,也就是后世的“三井商社”。 至于俵物,无非就是鱼翅鲍鱼和海参,外加少量的工艺品和武士刀。 铜的买卖,赵新不想过多的掺和。因为即便是另一时空的铜价非常便宜,可清朝商人们根本不会用金子来交易。 这个时代,清朝商人运往长崎最多的商品主要还是生丝、纺织品、药材、砂糖,以及少量用于染色的矿物和杂七杂八的书籍纸张。 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易货贸易的时代。 也许……赵新突然想到,说不定玻璃这个事可以搞一下。 清廷在内条府造办处下设有玻璃厂,通过早期欧洲传教士与西方商人引进的色料、配方和技术,研发制作宫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