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父子)_章十一下同寝同食,同生同长(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十一下同寝同食,同生同长(二) (第5/6页)

大发展,严重抑制了本地商户。

    不过秦商最近才出现,连发展都谈不上,就更不要说兴起了。

    “秦国重农重武却轻商业,是因为秦国的根本还是贫瘠的,并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财富资源,所以兴不起商业。可农商乃民生根本,一旦遭遇天灾人祸,秦国的百姓如何渡过灾难?每一次都十分艰难吧。”

    “秦国治灾不赈灾,是祖宗的法典。”

    赵允斩钉截铁地说:“祖宗法典如果不合时宜,就必须被废弃。”

    扶苏默了默,理是这个理,实行起来就难了。

    每次大旱或大涝,时令乖序之际,秦国的政策是派官吏前往各个地方,深入民间,百姓在乡长的领导下随政策短暂时间内迁徙到能够生存的地方,让老秦人们自力更生。

    此政优势在于政府避免培养出了懒惰之民,老秦人一直团结一致的,勤劳勇敢的,再大的困难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和国家同进退。

    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国自己在面对灾难,承受能力固然强,可损失也极大。因为不重商,所以农民连种子农具都要购买,六国商贾可不会对秦国发慈悲。

    虽然秦国没有官市,对民商有一定的限制,价格最高不能翻三倍,更不能坐地起价,这可是违法的。

    然而事有例外,秦国总不能把六国商贾赶出去,必要时刻是默认可以破例的。

    赵允说出了唯一一句激进的话:“秦国治灾不赈灾,到底是不是因为穷呢?”

    扶苏默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秦国起国荒凉西土,富不及齐,奢不及楚,贵不及赵,被列国轻视,指摘为虎狼强盗,并不冤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