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_第169章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9章 松风竹炉 提壶相呼 (第2/4页)

堂自己推陈出新,现在还差临门一脚,有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

    现在一口气又开辟两个新领域,紫砂和扇面,再加上篆刻,岂不是三位一体的文人壶?

    上次见到的顾景舟的相明石瓢,不就是紫砂跟书画甚至篆刻的完美结合?

    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

    就算客人离开,茶渍与茶香还会在紫砂壶上留下印迹,实际上这种悠远,即便和茶分开,茶香,书味,萦绕在心中。历代紫砂正是由于文人sao客们的介入而带有浓郁诗性的韵律味使之历久新弥、熠熠生辉。

    诸如陈曼生、董其昌、郑板桥、顾景舟等等文人的合作参与,使文人壶充分满足追逐传统文化唯美唯雅的心态。

    最早有文人士大夫参与例子是苏东坡,他因为痴迷茶道,亲自设计一款东坡提梁壶,并写下: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再次拿起陈鸣远的莲子壶,他算是历史上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年少成名,特以表之。看似一位天才紫砂艺术家,其实许多成就与他和文人常联系、互学习、相结合,亦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先后与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在交往过程中,积极将他们对自己所提的意见建议付诸实践,用自己的语言展现在紫砂之上。

    真正把书画艺术中的诗、书、印、境,极其有机地融合到小小一把壶上,可以说正是陈鸣远,奠定紫砂壶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坚实基础,开辟工艺品与高雅艺术相交融的广阔天地。

    从他以后,一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